1.營養(yǎng)在湯里。把整只雞、甲魚燉或燒之后只給孩子吃湯,而“肉”自己吃。按一般的燉燒烹調,湯中的營養(yǎng)只有5%—10%,絕大部分的營養(yǎng)都在肉中。除非把雞、甲魚燒得像糊狀,吃“糊”樣的湯那么還有相當多的營養(yǎng)成分,但一般家庭中都做不到。
2.水果代替蔬菜。小兒常有便秘現象,家長知道多吃些蔬菜可以通便,但蔬菜口味略澀、纖維長,孩子不容易接受,就用水果代替??陀^上來說,水果與蔬菜不能互相替代。水果中的纖維素很少,維生素C的含量也少,糖分較多;而蔬菜中礦物質、纖維素及維生素C的成分都比水果多;蔬菜中的糖分含量少。
3.不吃動物血、動物肝補充鐵,而用紅棗、赤豆來替代。缺鐵性貧血是小兒的常見病之一,動物血及動物肝中含有的鐵劑不僅量多而且吸收率及利用率也高,但有的家長誤認為“血及肝不干凈”,所以不吃,而以外觀為“紅色”的赤豆、紅棗代替,誤認為(紅色的食物可以補血),其實紅棗、赤豆中含鐵量極低,即使每天吃紅棗、赤豆也糾正不了小兒的貧血,預防貧血的效果更不用說了。
4.吃蛋黃補血。蛋黃中的含鐵量雖不低,但由于蛋黃中的鐵與磷酸鹽結合后,使吸收率大大降低,所以吃蛋黃既不能預防,又不能治療缺鐵性貧血。
5.胃口是恒定的,每天進入量有一定的指標、完不成硬塞。小兒的食欲可以出現一些改變。接受食物的品種及量應考慮孩子的胃口,絕對不能強迫。食欲差的時候少吃些;食欲好的時候多吃些。
6.以奶代替其他食物。嬰兒5個月還不及時添加輔食,而且在以后的幾個月內仍舊以奶類為主,到1—2歲時也不吃其它食物。其實,孩子1—2歲后奶中的營養(yǎng)已不能滿足小兒生長發(fā)育的需要,需要靠其他食品提供各種營養(yǎng),使小兒健康成長。
7.小兒自己吃飯既費時又狼籍,不如喂他吃。家長沒有理解到培養(yǎng)自己吃飯的目的及意義,這好比上學要付“學費”一樣。付了學費,學到了知識,孩子自己吃,起初可能有點浪費時間及飯菜,但經過一階段后會逐漸好轉的。
8.飲食過于單調:有不少家庭食譜較為單調,喜歡用豬肉做菜。從現代營養(yǎng)學的角度來看,要求做到平衡膳食。食譜的安排應該是多樣化的,不重復、不單調、葷蔬搭配、營養(yǎng)合理。一般認為每周安排3—4次豬肉就可以了。
忽略豆制品的營養(yǎng)價值。大豆制品中蛋白質的營養(yǎng)價值可以與肉類相比,有的甚至超過動物類食品,如100g瘦豬肉含蛋白質20.3g,100g香豆腐干的蛋白質含量也可達16.8g,而豆腐皮和腐竹則達42-44g,千張達25.8g。因此,當孩子在膳食中缺少動物食品時,豆制品可以代替葷菜。尤其是不愛吃肉的孩子,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豆制品零食,如茶干、鹵干、素雞等。而且經過加工的豆制品消化吸收程度可達92-96%。
9.糧食過于精細: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,人們在飲食方面也開始講究起來。許多父母在給孩子選擇食物時是米越精越好,面越白越棒,怕孩子吃粗糧、雜糧不消化,一律拒之門外,故使不少孩子面色蒼白、四肢無力,其主要原因是膳食調配不合理。
米面在加工過程中,表皮除去40%左右,其消化吸收率就降低15%。尤其是植物性蛋白,需要調配食用,因為它質量較差,被人體吸收利用不多,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不全面。為了提高蛋白質的利用率,食物之間要互補。